首页 > 干部工作 > 干部教育 > 党性教育
黔西南路行记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3-08-08 点击数:
{ 字号: }
  
黔西南路行记
中央党校中央直属机关分校学员    朱钢
 
黔西南路行记之一               
务实的座谈会
 
从北京到黔西南州州府所在兴义市,也就三个小时的航程。现代交通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但并没有过多地破坏这片山地的质朴与纯实。虽然是短短的三个小时,但我们依旧感觉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不是陌生,而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
黔西南州也名金州,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平均海拔为1100米,年均降雨量1512mm左右,日照时间长,年均气温16.8℃,年无霜期315天左右,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三冬少雪,四季如春,环境优美”等特点,素有“小春城”之美誉。
洁净、美丽、幽雅、精致,是我对这座城市的第一感觉。这里的阳光炽热,气候变化有时很快,有时一天可以让人感觉到春夏秋三个季节。这里山峰丛立,绿如海洋,美如花潮。这里民族风情浓郁,布依族、苗族与汉族等诸多民族的文化既独立相守又亲情互动。
我们下午一点多到兴义,三点半进入会议室参加座谈会。真没想到时间会如此紧张。
会议室里人真不少,我们14位学员,州、市、县的负责同志也有10多位。这中间,有些是刚参加完专题培训的同学,更多的是些陌生的面孔。然而,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我们感受到与阳光一样热烈的欢迎与期待。说真的,他们的热情,还真让我有些不习惯。因为我真的没想到他们如此的亲和。
座谈会的主要议程有两项,一是地方政府介绍情况,二是我们调研组汇报此行的计划与目标。
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杜丹主持座谈会。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汤向前介绍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州委组织部、州委宣传部、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州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州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局、州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州林业局、州旅游局和兴义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参会。天那,这真的太重视了。
汤向前的介绍重点是,黔西南州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神奇的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州府所在地兴义市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
尽管地方的同志们很动情,很谦虚,期望调研组一行在黔西南调研期间,多走一走,多看一看,进一步熟悉黔西南,了解黔西南,在今后的岁月中,关注黔西南、支持黔西南、宣传黔西南、给力黔西南。但我们的心态很平和,因为我们深知,我们来调研,更多是来体验,是来学习的。
我们七支部的金锐书记代表调研组发言,主要内容是三点:
一是感谢。感谢黔西南州及各级政府对我们来调研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周到关心。在调研行程初稿出来后,州委组织部及相关同志与党校和七支部进行了多次沟通,几易初稿,为的是让我们能够把这次调研做得更扎实、更丰富,更有成效。
二是请求。请求地方的同学们能够让我们更多地走近他们的工作第一线,为我们讲述和传授更多的工作体会和经验,让我们的调研接地气,沾土气。
三是保证。我们保证在调研中沉下去,多看多听多学,充分利用这一宝贵机会,尽可能多些了解情况,多感受基层工作。同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树好形象,守好纪律。留下中直党校学员的好表现,带好基层同志的好精神。
座谈会真是开得简朴、热烈,极有成效。没有空话,没有客套话。正如杜丹所言,座谈会时间虽短,但很紧凑,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达到了相互交流、增进了解的目的。
这是我们共同心声的凝结。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在会前,州政府就给我们每位学员发放了《中央党校中直机关分校学员赴黔西南州调研工作方案》。这本小册子简朴但又相当的细致人性化。上面有中国地图、贵州区域图和黔西南州区域图;有黔西南州州情简介;每天的工作日程精确到分钟。让我惊讶的是,上面居然还有每天的天气预报。工作做得如此之精细,足见他们的工作态度。
虽然此前我们对此次调研的行程和内容已经相当了解,但我们拿到小册子后,还是反复看。我知道,我们不是为了烂熟行程,而是在阅读中期待调研中的惊喜与收获。
 
黔西南路行记之二                 
贵州精神和八音坐唱
 
天空明净,白云素雅。
这里的山峰不高,但数量很多,个个壮实中透着灵气,如同无数的小伙子立在绿绿的大地上。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就座落在这群山之中,揽众山的俊郎,拥田园的柔美。山是大自然的杰作,田园则是村民硬生生从石缝中抠出来的。
走进冷洞村,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长长的墙,以文字和图片浓缩了冷洞村人向大山要土地,绝境求发展的历史。这里有冷洞村人一路走来的汗水与欢笑、成功与骄傲。
现任村支部书记朱昌国肤色黝黑,憨厚中掩盖不住热情与聪慧。在向我们介绍冷洞村这些年来的情况时,他那自豪里又闪烁着对于未来的信心。
冷洞村一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除了山,遍地都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石头。山体裸露,怪石嶙峋。这些石头个头不高,远看好似野草样铺满大地。近看石头有灰色的,有灰褐色,形状千奇百怪,但多都是上端呈现锥尖状,真像大地长出的一片片獠牙。风景是片醉人的风景,山清水秀、云雾如纱,但山上无果,地上无土,土如珍珠水如油,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过得很艰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里被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
为了吃上饱饭,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时不时就有人搬迁到外地,寻求新的生活。但是,大多数冷洞人舍不得离开家园,并开始向大自然挑战,争取他们的生存权利和生活质量。在一群“骨头比石头还硬”的村干部带领下,他们凭着不甘受命运摆布的勇气,开始了一代接一代炸石造田的壮举。2001年,新一代村支书朱昌国带领村民又一次打响大规模的找土聚土会战。他们先用炸药炸,再用铁锤砸,从石头下挖出土,把碎石埋入坑中进行平整,然后将土铺在上面,土层50公分到1米不等。土不够,农民有的靠背、挑等方式从各地运来,有的从石头缝里抠土。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劳动,他们用汗水把荒石滩成了好良田。
听着朱支村声情并茂的介绍,我脑海先是浮现出刚才看到那些照片,进而仿佛回到当年他们劳动的现场。
不种粮食不得了,只种粮食富不了。朱昌国又带领乡亲们在山上种金银花,让沙石峪里开出金银花。大面积种上金银花,其攀爬的枝叶能起到保护水土不流失的成效,同时,冷洞村的土质尤其适合一种名为“黄褐毛荵东”的金银花品种栽植。
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冷洞村党支部一班人在班长朱昌国的带领下,按照“山顶绿帽子,山腰钱袋子,山脚粮坝子”的发展思路,带领全村群众实现了“四步走”的奋斗目标:实施坡改梯、土地变梯田,全村1000多亩石旮旯地,已有800多亩被改造成为能够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每人平均5分水浇地,解决了吃饭问题;修建蓄水池1个,水浇池、水窖共计600多口,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修建公路20多公里,水泥路连通家家户户,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金银花推广种植不仅有效治理了石漠化,也成了村民的钱袋子。目前,全村已种植金银花3600多亩,平均每户收入可达5000多元,全村人均纯收入60%都来自金银花产业。
在2010年的大旱中,田里的小麦绝收了,山顶上的草木也几乎全部枯死了,金银花,成了全村人的希望所在。
说起那年发生的那场大旱,朱昌国记忆犹新“几个月没下雨,眼看着山坡上枯黄一片,30%的金银花枯死,50%的金银花危在旦夕。”朱昌国心里非常着急,他想起了曾在一本农技书上看到过用滴灌技术来浇地,急中生智的朱昌国立即在自家地里试验起来。没有专业的滴灌设备,他就在装满水的塑料瓶底部钻一个孔,放在已枯黄的金银花根部,几天过去后,即将枯死的金银花重新焕发了生机。随即他组织召开了村民会议,在全村大面积推广这个滴灌技术。”正是用了这项技术,大多数的金银花活下来,冷洞人得以保住了钱袋子,实现了大旱之年减产不减收。
在政府的协调启发下,则戎乡合作社还特别成立“电子商务营销小组”,专门负责金银花的出口及国内销售。朱支书介绍说:“我们的产品通常销往沿海,广州、深圳等地的订单较多。王老吉凉茶就含有冷洞村产出的金银花成分。冷洞牌金银花目前几乎不接零散订单,要买最好到阿里巴巴商务网上下订单,我们直接通过合作社发货。”
听完朱支书的讲解,我们实地体验“滴灌技术”。自己装水,自己用锥子在塑料瓶底戳一个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有些好玩的感觉,但当我们走进山中岩石间蹲在金银花下,轻轻地把瓶子放在金银花根部时,我们的心中莫名地生起神圣感。
从昔日的石旮旯到米粮川,再从米粮川变为如今的金银山,冷洞村这个让石头开花的村庄记录着冷洞人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不断进取、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2010年4月4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冷洞村视察工作,干部群众砸石整地、在石漠化山崖上种植金银花的奋斗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温家宝总理动情地说,冷洞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就是贵州精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一个基层干部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用很朴实的语言,给我们上了一课。”
冷洞村人走出了一条从穷到富的脱贫之路,山野间回荡着他们高亢的奋斗之歌。他们的自信让山石俯首称臣,他们的辛劳让金银花尽情绽放;他们的目光跃过高山,他们的精神成为全贵州人民的精神。
一个小小的山村,就这样为世人瞩目。
上午是精神的洗礼,中午是文化的滋养。
在纳灰村,我们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八音坐唱。舞台很小,那些摆件看似无意摆放,但能体会到设置者的用心,浓浓的布依族风情比比皆是。简朴的舞台,没有华丽的布景,屋顶漏下的阳光就是灯光。就是这样的舞台,同学们争相上去照相,近距离感受布依族风情文化,让瞬间定格为永恒。
八音早在唐宋时期就流传于南北盘江的贵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一带。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平南乐》中称:"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廊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弟子,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堪整异,时有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元明时期,八音演唱内容加入了民俗、喜庆的内容,并吸收了其他戏曲特点,大大丰富了演唱内容。到了清代,"八音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据《清稗类钞》)。至此,八音已发展成为曲艺演唱形式。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盘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有教乐坊"八音堂",专门传授布依八音技艺,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队多时达到三百余支。新中国成立后,兴义市布依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被誉为"盘江奇葩"、"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声音的活化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音坐唱"的"八音",现在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指八种乐器,即:萧筒、牛角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表演形式是歌伴舞,舞伴歌。在舞台上是表演,在布依族人的生活中,八音坐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没有八音坐唱,他们就会感觉到生活是不完整的。这才是文化真正的力量。
我们坐在小板凳上,布依族的青年男女为我们表演《迎客调》《哥妹调》《敬酒歌》等节目。歌词,是布依族语,我们听不懂,但我们能感受他们的情绪,他们的魅力。我个人特别喜欢竹质乐器。我总觉得这样的乐器,是有生命的。我感受到的不再是吹奏者的气息,而竹子本身的呼吸。八音坐唱的唱腔自然是源于布依族人的独特的嗓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化一方的嗓音。我对各地的嗓音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凭直觉和习惯性的思维认为,布依族的唱腔处于高亢和低柔之间。我的理解是,黔西南这里没有高山草原,山不高,连绵的山也少;没有小桥流水,但山下溪流不断,吊脚楼也如江南小楼一样风情万种。那么,他们的音质他们的语调他们的唱腔似乎该是上述两种类型的折中。当然,这是我的直觉和猜想,如果有机会,一定与语言或民歌专家聊聊此事。
在他们的表演中,我曾经去后台向他们讨要汉语歌词。过了很久,他们才给我拿一张纸,上面有两首歌的汉语歌词。他们说,有许多歌词会唱不会翻。我还听说,现在许多而依族人能听懂这些民歌,但却不会唱。除了这样的表演的,更多的是用于酒场助兴。这让我有些悲凉。我为这样的文化活化石的明天担忧。
好在,我也听说,现在当地政府对八音坐唱的传承越来越重视,并有了许多的措施和资助。这又让我有了些许的欣慰。
就我内心而言,舞台上的表演,我可以不欣赏,我向往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化能够重新完全地鲜活地回到布依族人的生活中。由此而推,我也希望我们的许多民俗文化参加重新参与我们的生活。时代在变化,文化在创新,但总有些东西是可以也必须要永恒的。在我想来,我们的许多风俗就属于此。
下午,我们曾在一棵大榕树下小坐。听当地人的口气,这棵树很出名。没别的,是它的年头长,好几百年了。榕树很茂盛,一点也看不出历经近千年的风雨飘摇岁月侵蚀。我们坐在那儿,有点在喝茶,有的在吃水果,有的闲聊,有几位居然还忙里偷闲玩起了扑克牌,打的是双勾,有备战比赛之意。不知为什么,我们说话的声音都很小,眼前的大榕树仿佛成了我们极其尊重的一位老者。我们怕我们的胡言乱语大嗓门惊动了他老人家?还是他的气定神闲让我们的灵魂安静了下来?我真的不知道。但我相信,大自然有时真有神奇的力量,不一定是超能力,但一定可以感染我们的心灵呼唤我们的灵魂左右我们的情感。
晚餐是农家乐。小院子不大,院门上鲜花簇拥,生机盎然。这是三角梅。院外就是水稻田,有百姓在插秧在劳作;远处是民舍,真正的田园风光;再远处是座座青山,若隐若现,像一幅幅水墨画。不知道“水墨金州”的称呼,是不是与这有关。
别看这院子小,主人也相当的普通,可胡锦涛总书记来过。一面墙上还有胡总书记来时的大幅照片,好几个同学争着在照片前拍照。饭前,主人让我们学着打糍粑。方法很简单,但非常有趣。吃着亲手做出的糍粑,我们的感觉很新鲜,滋味很浓醇。
 
 
 
黔西南路行记之三                
大美难书
 
今天我们重点考察兴义市的旅游资源,上午去万峰湖,下午进马岭河峡谷。
万峰湖是国家重点水电工程——天生桥高坝电站建成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烟波浩淼,湖光潋滟。湖内上千座山峰构成上千个全岛或半岛,景色十分迷人。万峰湖形成时间虽短,但却跻身于全国五大淡水湖之列。万峰湖湖周万峰环绕,故得名,蓄水102亿立方米,水面达816平方公里,迂回环绕在黔、桂、滇三省(区)之间。
开阔的湖面,碧绿的湖水,湛蓝的天空,低翔的白云。这里尚未完全开发,保存着大自然所特有的安详。耳边的鸟鸣,更显寂静柔和。万峰湖美的不是景色,而是山水的怡情醉意。
湖边散落着一些用来钓鱼的小屋,白色的墙,蓝色的顶,像温顺的孩子依偎着湖水。三三两两的钓客悠然自得。听说,湖里大鱼很多,只是想要钓上大鱼,少则一两天,多则四五天。随行的一位同志也是钓鱼爱好者,饶有趣味地和我说起在万峰湖钓鱼的种种的人和事。
我不太爱钓鱼,但我喜欢钓者静坐的身影。钓上一条鱼,那姿势舒展优美,表情惊喜中有丝丝的醉意。没鱼上钩的时候,他们把目光撒向水面,又聚焦在浮标。他们在想象,在期待,在守候,但又那样的宁静平和。世界的一切如一条潜游的鱼一样消失了,心中只有那浮标和那想像的鱼。其实,浮标和鱼又在不心里,内心是空灵清澈的。
我想迷上钓鱼的人多半钓的不是鱼,钓的是内心深处的某种涟漪。
是的,有一种性情叫钓鱼。
现在人工养鱼塘越来越多,想钓上鱼已经变得很简单,但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万峰湖钓鱼。显然,他们看重的是这里的纯天然。远离喧嚣,回归自然,让心灵如同湖水一样安详明净。坐在那里,融入大自然中,自己似乎就是山上的一棵树,湖中的一条鱼,天上的一只鹰。呼吸自由舒展,那个叫心境的家伙一下子随风而翔,与云而动。缓缓流动的湖水,澄明思绪,抚慰躁动。眼前是湖水,是远山,是一片碧绿,心中是淡然的饱满,鲜活的充实。没有鱼时,大自然的韵律成为一种心跳。提杆的那个瞬间,快意的音符洒落湖面,拥抱天籁之音。是的,此时的人已经化为一个音符,潜入大自然脉动中。
从兴义市到万峰湖山路曲曲折折,不太好走。听说,正在兴建的直通万峰湖的高速公路不久就要通车。方便,一定是极大方便了。但愿便捷的交通,不要破坏了这里的美好。
马岭河峡谷以地缝嶂谷、群瀑悬练、碳酸钙壁挂而著名,典型的喀斯特多层次地貌自然景观,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马岭河峡谷很美,美得我们可以想像可以回味但真的无法用文字细致地表述。走在峡谷里,我真的什么也不想做,对拍照也失去了兴致。我知道,这里的美是无法凝结于画面的,这里的韵是取景框无法捕捉到的。我想到,自然间真正的大美可能就是这样,无法叙述无法描绘无法凝结,只能心领神会。这算不算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一种呢?
我们只需要走近,只需要用心感受,便能体味马岭河峡谷神奇中的平淡,安然中的激荡,自然中的生命。
那一丝清风,那一声鸟鸣,那一片野草,那一溜的怪石,是风景,更是大自然纯真的表情。溪流一直依偎着山路,我们走在山路上,心在弹拨溪流这大地之弦。飞流直下的瀑布,时而如狂奔的野马,时而如温婉的姑娘,时而如顽皮的孩童。
我们在行走,不需要知道走向那里,任凭脚步轻动。脚在哪里,身与心便在哪里。我们不需要想什么,水流就是我们的思绪。我们不需故意聆听,轻轻的风儿曼舞的蝴蝶就是最美妙的声音。许多时候,我简直分不清哪是我的心跳声哪是我的脚步声哪是峡谷的天籁之音。我不是迷失了,而是醉了。
我们走向峡谷深处,因为那里有无尽的诱惑;我们走向峡谷深处,因为那里有无尽的清纯;我们走向峡谷深处,因为我们已经忘记了行走。
走着走着,我们的表情,我们的笑声,我们的心语,我们的一切已经成为马岭河峡谷的风景。
 
黔西南路行记之四                 
与酒有关或无关
 
明明是去兴义市第八中学,我们却走进贵州醇酒厂区。
参观八中,是我们早已定下的行程,但来到兴义后,我们心中的八中已不仅是调研的一个点,而且多了一份爱的期待。那天我们在街头看到兴义八中、一中等多家中学的学生为一名叫黄川川的同学募捐。鲜艳的宣传背板,大爱的表情,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黄川川是兴义八中高一二班的一名学生,一位来自普安龙吟镇的农村孩子。一个多月前黄川川因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骨癌。黄川川于4月24日转院到解放军昆明总医院进行治疗。4月28日,黄川川在昆明43医院接受了截肢手术。为了给他治病,这个原本困难的家庭已举步维艰。然而更为严峻的是,手术后出现了癌细胞扩散的趋势,必须进行化疗,昂贵的治疗费用难住了这个原本就拮据的普通家庭。
我们知道,我们无力做更多的事,表达我们的心意是可以做到的。调研组的学员们个个主动慷慨解囊,每人捐出300元合计4200元。没有仪式,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是最为自然的交接那充满真诚爱意的信封。八中的校领导要给我们开收据,我们说,不用了,只是一点心意。
兴义八中是由贵州醇酒厂于1996年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的,这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中学。依山而建的校园,人文气息相当浓郁,廊亭、假山、塑像、文化墙、树林、花地……我们一时间迷离了,真的没想到一个县级中学会如此。
听校领导介绍,兴义八中是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国家基础教育外语示范学校、全国绿色先进示范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学校”。近些年来,重点大学录取率和本科大学录取率在贵州名列前茅。八中培养的学生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进入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八中培养的学生早已遍布全国所有名牌大学。
走过校园,我们就来到贵州醇酒厂区,不,应该说,八中就是厂区的一部分。
这里四面环山,酿酒车间、窖酒池、酒库、调酒车间……所有的工序,都被山、水、树林所包围。贵州醇酒厂作为唯一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白酒生态园,一贯以质量第一为标准、以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为先导,主张原产地酿造。厂区是超乎想像的大,酒厂总经理指着远处山头对我们说,那亭子所立的地方,也在我们厂区里。我们竭力眺望,那亭子屹立在朦胧中。
说真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大的酒厂厂区,第一次见到如此生态型的酒厂厂区。
在酒库里,那些近一人高的酒坛一排排一纵纵,表情默然。我看了一些坛子上的标签,有的已经好多年。每一张标签上都写着酒的成色、品质,不同笔迹的钢笔字,仿佛让我看到了品酒师虔诚的表情,看到了酒的形容。我知道坛中是酒,更是文化与性情的交融。喝酒时,我从未想过酒是有生命的,可站在这些酒坛旁,我突然间感觉它们是有生命的,我好似听到了它们的呼吸,它们的私语。
这里是厂区,又是一处旅游的极好去处。
下午到贵州龙历史博物馆调研,在顶效镇楼纳村调研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参观楼纳村民居改造成果、楼纳绿缘花卉兰草种植基地。
 
 
黔西南路行记之五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驱力
 
昨晚抵达安龙县,今天上午考察安龙的招堤荷花、南明历史博物馆和安龙博物馆。
今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参加“安龙县民俗历史文化调研座谈会”,昨晚金锐书记安排我重点发言。说实话,我只是做了简单的思考,并没有撰文。这倒不是我态度不认真,而是我比较忌讳“下车伊始,叽哩哇啦”。我是想到会听听众人怎么说的,我再快捷理出一条思路来。这样似乎更稳妥些。
会场布置得很简洁但不失庄重,长条桌围成长方形,调研组和地方的同志分列两边。这阵势,是座谈会,可我总感觉是对话会,是对我们调研组进行面试,掏掏我们肚子,看有没有干货。
安龙县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当地的生态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现状,点面结合,信息量大。主介绍是有发言稿的,但他们并没有念稿子,而是以拉家常的口吻如数家珍。
在这样的座谈会中,我的习惯是把复杂变简单,把大话小说。在感受到地方同志的真情厚意后,我的发言也就有了思路。我的点打在生态旅游上,略谈了如何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资源,在守护文化和生态的基础上,提升旅游经济。
安龙是中国西南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三千年文化、三百年荷花、三十处美景”的人文自然奇观和城市特色。原生态民俗遍地开花,生态自然而奇特,具备厚实的旅游资源。文化,内在为神,外化为形。应用到旅游上,有时需要韵神,有时需要美物,更多的时候需要形神兼备。
一是挖掘张扬“招堤荷花”的文化。
招堤位于安龙县城东北,为贵州省十大风景区之一。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由总兵招国遴倡议修建,故名招堤,用石筑,长300余米,高、宽约4米。像一条长虹横亘于平展的田坝上,南端抵山脚。堤的两侧垂柳成行,有荷花池53000多平方米,曲桥300米,观荷亭和朱楼画廊数幢,联为一体。风景优美,造型典雅,不仅是理想的游览胜地,而且对研究明末清初历史有较高的价值。
这些年,安龙县举办了多次荷花节,但招堤荷花依然如大家闺秀,世人知之不多。从外在的感受而言,招堤荷花不比西湖和白洋淀等景点差。与这些景点相比,招堤荷花有实无名的原因在于,可观可赏但无从思。在我看来,要提升招堤荷花的形象,可以在挖掘其历史人文和神话传说上做些文章。除去一些天然奇观,许多的旅游景点,外形是一方面,内蕴也相当重要。丰富的人文内涵,久远的历史承载,动人的情感寄托,总是游客们所向往和迷恋的。我相信,招堤荷花三百年来,有着太多的故事与传奇,也一定有着美好的传说。我们所需要做的是依循一定的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并有策划性地做好推广工作,让招堤荷花真正成为外在美丽震撼,内在神奇动人。
二是让民俗生态化。安龙县有许多布依族和苗族的村寨,保留着众多原生态的建筑风景和民俗风情。这是旅游的一大特色资源,具有个性化的特质。但要形成旅游品牌和吸引力,还需要进一步保护性发展。民众需要住好房子,这与保护民族性建筑形成矛盾。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和保护原生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关键。当然有些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保持建筑外部风格的民族化,而内部可以现代化。至于民俗风情,时常会走两个极端,要么是足够的原生态,但缺少观赏性;要么是表演专业化,已经没有了原生态的面貌和神韵。就我的认识,可以将两者折中,在不损伤原生态的前提下,做一些专业性的训练,加入一些表演性元素。民俗,有民有俗才好。比如一个村寨,有民族性的建筑,有生活中其中的人们,生活中自然释放风土人情。这样的村寨,民众生活安康快乐,旅客感受起来真切自然。
三是加大推广的文化力度。现在的旅游推广,一般都是请策划做方案,然后搞这个节那个节。而且一提到推广,第一反应就是财力紧张,有心无钱。其实,我们可以更多地引入文化推广的理念。比如动员地方的业余作者和请全国各地的作家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在各类媒体上进行长时间的滚动发表;比如广邀天下资深驴友来免费旅游,请他们撰写旅行记或自助游的文章,发表在人气旺的旅游网站论坛;比如不断地举办主题性的旅游征文活动;比如把极具特色的景点元素加入影视剧中等等。其实,这些做法,此前已经有许多成功的案例。这些文化性的推广投入相当低,效果却不容小视。
当下的旅游,大家更倾向于回望历史,回味民俗,回归原生态。在这方面安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诚地期待不久的将来,安龙的生态旅游会跃上新的台阶。
或许我准备不足,但这其中有我关于文化和旅游的积累;或许我说得不好,但我是真诚的。
 
黔西南路行记之六                 
两种模式一个内核
 
贞丰的双乳峰景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座座奇妙的山石,浑身散发着灵性。这里的游人很少,不,我们根本就没见到一个游人,这说明这里知名度还不够高,当然,也说明这里的原生态气息还相当浓郁。
说实话,在来之前,我们有过许多关于双乳峰的笑话,但真正注视着她,我们有的只是纯净的美和震撼的心。我们才知道,任何的言语,任何的图片,都不能传达双乳峰的神韵、神美与神力,唯有来到她身边,你才能体味。这样的体味,真的无法言说。当你面对她时,她已经不是山峰,不是大自然的杰作;不是双乳,不是人间的意象;不是想像,不是言语上的轻意滑动。她是灵魂的舞蹈,是生命的吟哦,是情感的膜拜。
从景区出来,我们向北盘江镇银洞湾村进发。
黔西南的山多路险,我们有所耳闻,这几天的调研,我们多半也是在行走在弯弯的山路之上。只是没想到通往银洞湾村的路,还是远远超过我们对山路的了解和想象。路不宽,很陡,弯拐得很急,我们这哪里是在坐车,分明是在被海浪颠簸的小船上。
好不容易到了银洞湾村,路边下车,直接上山,因为村支部就在一座山头之上。
站在村支部门放眼望去,一座座石头裸露的山,显现出大自然的冷峻与力量。野草顽强生长,那是生命的力量。一棵棵花椒树昂然挺立,在阳光在自豪着银洞湾村人的智慧。
是的,我们来到了“顶坛模式”的核心区域。顶坛片区位于北盘江镇东北部,辖银洞湾、查耳岩2个村,820户2471人,有耕地3471亩地处北盘江南岸的河谷地带,最低海拔565米,耕地零星破碎,岩石广布,水源奇缺,95%的面积为石旮旯,是贞丰石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在恶劣的环境和贫瘠的土地上,长期以来百姓靠吃救济粮和返销粮度日为求生存,曾经有17户人家因无法度日而迁走他乡九十年代初,这里的人均粮食不足200斤,人均经济收入不足200元,是全县最贫困的地区。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苞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米饭,除非坐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这首悲凉的歌谣就是这里过去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90年代初,先是由十几个村干部带头种植花椒。到1993年的时候,花椒的收益就开始显现。当时每户大约种了100多株花椒,因此每家就有了1000多元钱的收入。有了成功的经验,当地农户种花椒的积极性就起来了。随后,花椒种植面就铺开了。到1996年底,该片区共种植花椒10600亩,初步建成全州唯一的万亩花椒基地,在经济和生态效益上初见成效。
多年来,该县喀斯特山区干部群众在土地退化防治、恢复植被、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慢慢地掌握了一些石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喀斯特山区学习借鉴石漠化治理积累了一些的成功经验让过去认为“顶坛,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论断不攻自破。
2005年,贞丰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椒业有限责任公司”一家民营企业,开始从事花椒油、花椒料酒、油辣椒等花椒系列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生态经济理念战略,着力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顶坛椒业系列产品品牌,走“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路子。2010年3月荣获贵州省“顶椒”牌系列产品著名商标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同年7月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顶坛花椒”和“连环砂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识保护产品》企业使用权,8月获得“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称号
该公司现有资产1900万元,年生产花椒油、花椒料酒、油辣椒等花椒系列产品1000余吨,产值1800多万元,缴纳税金10多万元,现有员工30人。
走在山坡上,眼前的花椒树好似是从石头缝里挤出来的。在我的视野里,满山遍野无规则散落的花椒树渐渐幻化成乡亲们的身影。花椒树的生长对条件要求不是太高,有些土就行。乡亲们就在石头缝里找土,没土的就从别的地方找点土来。然后从山下弄来预先育好的树苗,一棵棵地安插在石缝里。我知道,山上有多少棵花椒树,乡亲们至少就弯下多少次腰。无数次的弯腰,终于让一棵棵花椒树挺立起来。到了收花椒籽时,乡亲们还得在山上从一棵棵树上人工采集。
动作看起来很简单,叙述起来更为轻便,可乡亲们的苦累是我们无法体味的,甚至我们都难以想象。看着乡亲们的快乐笑容,看着那些茁壮的花椒树,看着那些日渐饱硕的花椒籽,在这灿烂的阳光下,我的心有些许的沉重,当然更多的是对乡亲们的敬仰。
当天下午,我们直到晴隆县,几乎没有休息,就考察安南古城、晴隆山生态畜牧业示范场和二十四道拐。
安南古城早已被岁月洗净,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里,只有一些残骸沉默着历史的叹息。现在晴隆县正在恢复重建安南古城。依据历史原貌,本着新建如旧的理念,晴隆县经过多方考证、论证和科学规划,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们走在石块铺就的街道上,可以看到有些建筑已经基本建成。我对他们对木材的复旧特别感兴趣,这让民族风情的木质建筑似乎挟裹历史沧桑。
以复古的理念重新或修缮一些古建筑,是很有必要的。只是我们要严格遵循新建如旧的原则,不但外表回归,内在的文化也要重回当年。当我们将这些新建的建筑浓郁了当年的文化,那么这样的建筑才真正有了灵魂,新建也才具有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晴隆山生态畜牧业示范场原是一片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寒地区,土地广种薄收。该示范场于2002年开始建设,采取多种保水固沙能力强的牧草混播,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状况得到初步遏制,并走出了生态治理与农民脱贫致富同步前行的新路子。因为成功,他们的做法已经上升为“晴隆模式”,在条件相似的地域进行推广。
我们来到一座山上,这里的山不高,但比较陡,几乎没有一块平缓之地。人站着,怎么着都是斜着的。山坡层层绿草如海浪,许多的羊悠闲自得,或啃草,或咀嚼,或打闹,或溜达,或静立风中。它们是海里的帆,又像是天上的云来到人间。这里是羊们的天堂,是人间仙境。
转过身来,我们发现著名的二十四道拐就在我们的脚下。二十四道拐古称鸦关,又称之为半关,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这条路因二战时成为黔滇交通咽喉而闻名天下。在这里,我们巧遇两位骑自行车旅游的年轻人,他们是慕名专程来看二十四道拐的。看来,再沉默的历史,也有其知音。
现在二十四道拐还处于通路状态,我们没有下去体验它的曲折,没有近距离感受它那曾经的硝烟与苦难,我们只是远远地凝视着它。俯瞰它,那曲线弯度很大但不失流畅。它就默默地缠绕在山间,任凭雨打风吹斗转星移。我真的不敢长时间与它对视,因为我的耳边已经炮声隆隆。
 
北乔,本名朱钢,系中央党校央直属机关分校2013年春季学期处级干部进修班第七党支部学员。著名作家、评论家。1968年4月生于江苏东台三仓乡朱湾村,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参加第二届中国文联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和全军首届美术书法理论批评班。曾从军25年,立1次二等功9次三等功。从事10年摄影后,1996年初渐转向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美术批评。在《红岩》、《芙蓉》、《解放军文艺》和《当代作家评论》等发表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400余万字,有110多篇作品被选载或入选各类文集。出版长篇小说《当兵》、系列散文《天下兵们》和文学评论专著《刘庆邦的女儿国》《贴着地面的飞翔》等9部。散文曾获第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文学评论曾获第六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中篇小说曾获“99读书人杯”世界之旅网文大赛金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小说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办公室副主任。
 
上一篇: 黔西南州干部教育工作情况 下一篇: 下面没有链接了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兴义市人民政府金州广播网黔西南州人才网黔西南电台中国金州行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
中国政府网贵州省人民政府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贵州省委组织部中共贵州省直属机关工委兴义市人民政府兴仁县人民政府安龙县人民政府贞丰县人民政府普安县人民政府
晴隆县人民政府册亨县人民政府望谟县人民政府金州选调生普安县组织工作网晴隆县组织工作网册亨组织工作网干部在线学习平台黔西南政法网黔西南州人才网
黔西南州组织工作  Copyright @ 2012-2015 qxnzzb.gov.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黔西南州州委组织部  地址:贵州省兴义市遵义路5号
网络及技术支持:兴义之窗、金州在线网站 后台管理
网站总访问量: